《明实录》和《明史》作为明清两代的史书,对徐达之死有不同的描述。其中,《明史》作为清朝官修史书,历来被认为有偏见,且部分记载存在明显错误或逻辑漏洞。但对于徐达之死,《明史》并没有复杂的阴谋论,仅简单提到:“十七年,太阴犯上将,帝心恶之。达在北平病背疽,稍愈,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,寻召还。明年二月,病笃,遂卒,年五十四。帝为辍朝,临丧悲恸不已。”
换句话说,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他的死因与背疽病情加重有关。朱元璋得知此事后,表现出极大的震惊和悲痛,甚至为此暂停了朝政,亲自前往徐达的葬礼,深感悲恸。
既然正史中并没有提到朱元璋赐蒸鹅这一说法,那么这个说法很可能来源于野史。事实上,要想佐证“徐达死于蒸鹅”的说法,首先需要有朱元璋亲自赐食的相关记录。明代才子徐祯卿的《翦胜野闻》就是最早提到“忽赐膳”给徐达的文献之一。另外,明代王文禄的《龙兴慈记》以及清代赵翼的《廿二史札记》也有类似记载。特别是赵翼的《廿二史札记》中,提到朱元璋赐蒸鹅给徐达,暗示这可能是导致徐达死于背疽的原因。然而,现代的考古学者对徐达墓的研究却表明,徐达因蒸鹅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。
徐达的墓位于今天的江苏南京紫金山北麓,按照明朝的规定,像他这样的功臣死后封王,墓前应该有石人、石马等陪葬物,而徐达墓不仅符合这一要求,还拥有一块高达8.95米的“御制中山王神道碑”。神道碑是用来记录死者生前事迹和功劳的石碑,而徐达墓的神道碑竟然比朱元璋的“神功圣德碑”还要高。尽管这块碑是由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永乐十一年(1413年)所立,但朱元璋的神功圣德碑的高度仅为8.78米,甚至比不上徐达的碑。这表明徐达的地位在当时受到了极高的尊重,而朱元璋显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而草率处置徐达。
根据明朝的制度,封王的功臣墓碑的标准规格是“高九尺,广三尺六寸”,换算成现代标准,也就是不到3米。徐达的墓碑竟然远远超出了这一标准,这无疑证明了朱元璋对徐达的极高评价与重视。徐达不仅是朱元璋的同乡,还在很多重要的战役中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,尤其是在1368年北伐战争中指挥攻占元朝都城。朱元璋在位时,北方的元朝势力始终是明朝的隐患,因此,他怎么可能因为个人原因就让徐达死于非命呢?
徐祯卿的《翦胜野闻》虽是一部500多年前的野史,但其可信度相对较低,甚至连清代的史学家都批评它过于荒唐。因此,徐达确实是死于疾病,并没有死于朱元璋的设计。关于他死于蒸鹅的说法,也早已被现代专家否定。即便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中的作者当年明月提到过《明史》的争议内容,他也明确表示徐达不可能死于蒸鹅。综上所述,朱元璋的确被误解了,他并没有通过这种低级手段来除掉徐达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